导入数据...
四川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继续教育学院]  [手机版本]  [扫描分享]  发布时间:2016年12月22日
  查看:741
  来源:

   

     言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总体思路

    (四)实施步骤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三)优化市场环境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二)健全运行机制

    (三)建立考评体系

    (四)夯实发展基础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制定 《规划纲要》。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优势是最需培育、最有潜力、最可依靠的优势。推动我省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发展,依靠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人才发展,重点是加强能力素质建设,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发挥人才资本效能,提高人才竞争力和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到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从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到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从实施人才开发“双五”工程到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全省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人才开发取得显著进步。人才总量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年均递增5%,到2009年底共有各类人才717.9万人;人才素质逐步提高,人才效能大幅度提升;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人才服务体系日益完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得到落实,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我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而非人才强省的基本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比例偏低,整体竞争力还不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滞后,人才开发的市场化水平不高,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开发投入不足,开放合作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和盆周山区人才严重不足,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抓紧解决。

    未来10年,我省将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期,市场化、国际化提升期,跨越发展、爬坡上坎关键期,人才工作面临新要求。经济全球化和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将进一步推动人才交流,必须主动参与国际国内人才竞争与合作,促进人才开发开放。国家全面建设人才强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为我省人才发展增添新动力,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步伐。我省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将赋予人才工作新任务,必须围绕灾区发展振兴,紧扣“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和工业“73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发展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突出人才发展重点,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总体思路和实施步骤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围绕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生产力,不断提升人才竞争力,不断开辟人才发展新路径,不断拓展人才发展新境界。

    着力服务发展。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才效能,提高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并进。

    坚持人才优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注重以用为本。把用好人才作为促进人才发展的中心环节和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创造条件,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富源泉充分涌流。

    突出高端引领。始终把高层次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重点,着力聚集我省发展需要的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以高端人才发展带动各方面人才整体开发,以关键人才突破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突破,建设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区域竞争优势。

    (二)发展目标

    2020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成西部人才高地。西部人才高地,就是“三高、两优、一领先”(人才密度高、人才素质高、人才效能高,人才结构优、人才环境优,人才竞争力在西部领先),能够有效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引领西部、紧跟东部、融入世界的人才强省。

    建设西部人才高地,重点是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即在队伍建设上,把我省建设成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在平台搭建上,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发展创业人才基地、技能创优人才基地、农村创富人才基地”;在总体布局上,以成都平原、川南、攀西和川东北四大城市群为依托,构建“区域人才小高地”,形成西部人才高地的系列支撑节点,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塔尖”领域为重点,构建“产业人才大集群”,形成人才行业分布新格局,实现人力资源大省向人才强省的转变。

    (三)总体思路

    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和全省改革发展大局,坚持高层次人才与重点领域、重点学科相结合,科研创新与实用创造相结合,培养、引进与使用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突出“两集聚”(集聚高端人才、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推动“三优化”(优化事业环境、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优化市场环境),注重“四统筹”(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促使人才开发由扩张规模向扩张规模与提升能力并重转型,由培养集聚向培养集聚与提高效能并重转型,更好地推动人才发展。

    (四)实施步骤

    围绕总体目标,分两个阶段建设西部人才高地:

    ——20102015年,“做强做优,支撑发展”。以培养引进重点行业、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塔尖”产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地震灾区发展振兴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突出人才队伍能力建设,加快人才资源结构调整,加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着力构建“一中心、四基地、一格局”,使人才队伍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20162020年,“建设高地,引领发展”。以进一步提高人才效能为重点,着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发展的市场化、国际化和法制化程度,完善人才公共服务,构建人才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的生动格局,全面实现“三高、两优、一领先”的总体目标,建成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西部人才高地。

    二、加快重点队伍建设

    (一)集聚高端人才

    着眼提高人才竞争力,深入实施“天府英才”工程,着力集聚创新人才、造就领军人才、打造高端人才队伍,构建西部“高端人才汇聚中心”。主要实施“四大计划”:

    1.天府科技英才计划

    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四川,结合实施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等项目,以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为重点,打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到2020年,培养、引进人才2万名,构建一支能代表我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核心骨干队伍。其中,能够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的领军型科学家和推动重点企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杰出工程技术专家达到100名;在各学科、专业起骨干作用的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核心技术研发人才达到3000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达到3000名;专业基础扎实、学科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后备人才达到4000名,形成领军人才、科研骨干和后备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

    专栏2:天府科技英才计划实施领域

    特色优势产业领域。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水电、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油气化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8000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复合型科技人才。

    现代农业领域。以农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农业战略重点产品开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依托统筹城乡发展科技行动,到2020年,培养、引进6000名农业科技英才。

    民生工程领域。以人口与健康生态文明建设、公共安全、科技信息服务、环境保护与防灾减灾等为重点,到2020年,培养、引进3000名民生科技英才。

    基础研究领域。以高校、科研院所为重点,战略储备一批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基础研究优秀人才,到2020年,集聚3000名高层次研究人才。

    2.企业家培育计划

    围绕提高企业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和国内国际竞争力,结合实施国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到2020年,在优势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培养造就5个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企业家、100个在国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500个企业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家、10万名优秀职业经理人后备人才。

    专栏3:企业家培育计划实施重点

    打造“商界精英”。围绕重点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造就一批擅长国际化经营管理、善于开拓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善于领导大公司大集团的“精英型”企业家。

    培养“明日之星”。每年选送一批优秀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者到国内外著名高校、知名大企业、先进地区进行能力培训或挂职锻炼,打造一支职业品质优良、善于驾驭市场、经营业绩突出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队伍。

    扶持“创业能人”。遴选一批发展潜力较好的中小企业主和自主创业者,持续给予经费资助和政策扶持,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创业人才队伍。

    3.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

    围绕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每年培养、引进200名能够有效推动企业工艺改造、技术革新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省以上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专家达到100名,建成5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集聚、带动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4.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

    围绕壮大我省高端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国际人才资源,2020年前,以用人单位为主体、以项目为依托,在重点创新研制及成果产业化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优势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的各类园区四个领域,支持引进2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建设10个国家级和50个省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专栏4:“百人计划”引进对象

    在重点创新项目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主要引进能够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带动新兴学科、领衔重大项目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在优势企业,主要引进能够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人才,具有全球化经营管理能力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

    在金融行业,主要引进从事金融工程、新产品开发、风险控制、国际投融资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及高级金融专业技术人才。

    在各类园区,主要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关键技术、具有自主创业能力、熟悉相关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集聚重点领域专门人才

    根据“一主、三化、三加强”的总体要求,在各重点产业(行业)分别实施人才队伍建设专项工程,支撑经济社会重点领域发展。

    1.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

    围绕发展壮大新能源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油气化工、航空航天产业,持续实施战略性“塔尖”产业人才聚集工程。2020年前,在“塔尖”产业重点集聚100名国内科技领军人才、200名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500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和工程技术专家、50名高技能专家、40万名高技能人才,形成综合实力较强、国内领先的产业人才集群,打造产业人才品牌,引领品牌产业发展。

    2.实施重点产业(行业)人才支撑工程

    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建设规划和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重点产业(行业)、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人才支撑工程。采取“市场化配置+行政调配”等措施,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继续教育,每年培训4万名左右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骨干人才,到2020年共培训40万人左右。加快行业人才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围绕产业链构筑人才链,在各大重点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形成集约程度高、规模效益好、专业特色新、辐射带动强的产业人才高地,支撑产业发展。

    3.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

    适应社会事业发展和构建和谐四川的需要,以提升人才能力素质为重点,在公共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体育、哲学社科、社会工作等领域实施社会事业人才提升工程,通过提升人才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三、统筹推进人才发展

    (一)统筹发展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

    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的原则,促进公有制组织与非公有制组织人才协调发展。适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规划,制定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政府在人才培养、吸引、评价、使用等方面的各项政策和公共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享受。政府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政府开展人才宣传、表彰、奖励等活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参与。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就业,不断壮大“非公”人才队伍。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和女性人才队伍建设。

    (二)统筹开发城乡各类人才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构建人才发展“城乡互动”格局,推动城乡人才一体化。围绕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抓住农村人才发展的薄弱环节,采取“以城带乡”、政府引导、利益联结、政策激励等措施,大力引导城镇人才服务“三农”。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进村入户”、“帮扶农民专业合作社”、“万名干部下基层”等项目,大力开展“人才进村行动”,提高科技助农兴农水平。深化农业高校、涉农科研院所与地方的合作,在全省农村建立一大批有特色、有实力的“农业专家大院”。推广“乡土人才超市”,大力整合农村人才资源,采取组织化、专业化、市场化的方式开展惠农助农服务。实施“业主引进计划”,鼓励城镇创业人才携带技术和资本,到农村创业兴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推进乡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服务。统筹选调生工作、“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干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类引导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的项目和政策,完善大学生服务农村的长效机制。到2020年,实现全省平均每个村有3名以上高校毕业生。

    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开展大规模劳务培训,加快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持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省内企业在岗农民工培训、劳务扶贫培训等项目,搞好农村“五匠”、“特色工艺人才”培训、认证。健全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外派劳务基地和专业培训基地,实现农民工的长期稳定输出。全面推进川建工等劳务品牌经营战略,进一步提升我省劳务的市场竞争力。

    (三)统筹建设不同类型地区人才

    坚持整体推进、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灾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建设,推动不同类区人才和谐发展。围绕地震灾区发展振兴的人才需求,实施“灾区急需紧缺人才培训计划”,提高灾区现有人才的能力素质。实行特殊优惠政策,帮助灾区引进一批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急需人才,为灾区发展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培养、引进、稳定并重的思路,以民族文化、旅游和特色产业人才为重点,深入实施“民族地区人才振兴行动”、“藏区急需紧缺专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民族地区免费职业教育行动计划”和“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行动”等项目,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建设。探索建立省内相对发达地区对老、少、边、贫地区的人才定向帮扶长效机制,实施“边远贫困地区人才援助计划”,持续开展干部、人才定点扶贫、援州援藏工作,建立一批专家服务基地,依托技术推广项目培养、集聚人才。逐年加大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边远贫困地区人才开发投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少数民族人才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本土人才。

    (四)统筹使用省内省外人才资源

    坚持开放理念和国际化视野,强化人才区域合作,广泛吸引、整合利用省内外各种人才、智力资源,提高人才开发开放度,推进人才发展国际化。加强与援建省之间的人才开发省际合作,创新合作机制,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实现人才和智力资源开放共享,推进区域人才一体化,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人才发展格局。根据成渝经济区的总体规划,以“一极一轴一区块”为依托加快人才资源集聚,构建成渝人才富集区。积极争取国家和东部的人才对口支持,以人才支持带动资金、项目支持。

    扩大人才发展对外开放。搭建人才发展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加大与国外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拓宽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海外著名高校、跨国公司、人才中介机构等在人才培养、引进上的合作,加大优秀人才赴海外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鼓励省内优势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境)外高水平的相关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支持省内优势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快培育我省的外向型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其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优化事业环境

    紧贴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四大“人才基地”,搭建人才发展事业平台,拓展人才创新创业空间,释放人才潜能,发挥人才作用,提高人才效能。

    1.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

    围绕建设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示范城市和国家重要的科技自主创新型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加快自主创新基础平台建设,新增一批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公共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数据共享平台、知识产权(专利)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服务基础平台建设,构建有特色、有实力、充分开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科技发展体系。

    以自主创新和科技服务平台为依托,组建一批关键技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基地,取得一批关键技术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创造一批优势产品,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重点打造科技创新人才基地100个,支持科技创新团队200个。

    2.打造发展创业人才基地

    根据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总体规划,充分利用国家、省的产业发展政策,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高校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园等各类产业园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创业人才发展平台。

    以创业人才发展平台为依托,加快创业人才集聚。实施“创业能力提升计划”,每年开展创业培训4万人次以上,推动全民创业。实施“人才创业促进计划”,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遴选一批“创新创业苗子”进行重点帮扶,促使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实施“中小型科技企业扶持计划”,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支科技型创业人才队伍,推动企业做强做大。2020年前,重点打造创业人才基地100个,重点支持创业团队1000个。

    3.打造技能创优人才基地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一批企业技能创优中心,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新技能推广体系,搭建技能人才创优平台。实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和培训基地建设计划”,到2020年,依托大型骨干企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重点技工学校,建设30个左右公共实训基地、1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培训鉴定服务网络,搭建技能人才成长平台。

    依托技能人才创优平台,支持技能革新人才团队开展共性、关键、平台技术联合攻关和技能推广,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艺革新和技术改造项目,取得一批突破性技能创优成果。依托技能人才成长平台,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新技师培养带动计划”、“国家技能资格导航计划”等,全面推进国家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技能人才开发步伐。到2020年,全省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调整为284032

    4.打造农村创富人才基地

    根据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西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的总体规划,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优势特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农村人才创富平台。加快构建开放型、多功能、多元化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星火培训基地。

    依托农村人才创富平台,结合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农村致富带头人扶持行动”,到2020年,帮扶10万名农村人才和返乡农民工带头致富。持续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千点示范”工程,推动实施一批大型农牧业生产项目和现代农业开发项目,造就3万名农民企业家和龙头企业业主、10万名运销经纪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继续开展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帮助广大农民成才、致富。

    (二)优化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紧紧抓住为培养、引进、使用人才创造良好条件和激励现有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两个关键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步伐,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干事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1.完善人才培养政策机制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教育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实现人才培养“供需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体系。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培养办法,加快培养高端人才。制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办法,加强公共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和分类、分层的继续教育体系,倡导用人单位鼓励员工参加提升学历层次的学历教育,实行与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职业资格挂钩的人才终身培训制度,建设学习型社会。实行均等的人才培训政策,加强对基层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基层人才的培训。

    2.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机制

    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引进办法,面向国内外大力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尖端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做强做大的战略科学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人才及团队,在科研经费、科研项目、创业启动资金、土地、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助。完善“柔性引才”和智力引进促进办法,落实来川工作国内外人才的户籍、出入境、居留、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申报科技项目和经费资助、参评专家和政府奖励等优惠政策。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制度,搭建引进省外、国(境)外人才和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事业单位引进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政策支持。探索“以才引才”新方式,鼓励支持省内外专家、企业家、留学回国人员及中介机构,向用人单位推荐我省发展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

    

    完善特聘(设)岗位制度,支持企业、事业单位面向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拓宽引才留才渠道,积极引进省内外离退休专家、高校优秀毕业生来川工作、服务,营造人才流入的“洼地”。

    3.完善人才评价政策机制

    紧扣用人单位发展需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业绩为导向,充分体现人才价值,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各类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规范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发展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评价制度,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价制度。完善以任期目标为依据、业绩为中心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考核评价办法。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探索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制定以致富能力和带动成效为核心的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办法。发展人才评价社会中介组织,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

    4.完善人才使用政策机制

    完善人才选用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规范干部选拔任用提名制,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推进干部任职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交流。建立健全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建立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在人才选拔使用中加强对实践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考察,克服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健全国有企业出资人代表选任制度,建立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扩大市场化选拔、契约化管理经营管理人才的范围。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在带动群众致富、参与基层社会事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鼓励科技人才潜心创新。克服人才管理中存在的行政化、“官本位”倾向。在高校、科研机构中实行符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不同特点的职业发展政策,使科研人员在科技创新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对管理人员实行职员制度。扩大科研机构用人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改变以行政权力决定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的决策方式。改进科研任务考核评价方式,克服过于频繁、过度量化、项目周期过短等倾向。实施与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和公共医疗卫生制度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政府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长线课题和优秀团队给予长期稳定的支持。注重发挥离退休人才作用。

    实行人才创业扶持政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人才智力转化促进政策。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无形资产作价入股、创业贷款等办法,落实扶持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加强对创业人才的金融服务。加大对各类创业孵化器的投入,建立创业服务网络,提高服务水平。

    5.完善人才流动政策机制

    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完善落实人才“柔性流动”政策,积极引导军工等中央在川单位人才和智力向地方流动,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校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流动,城市人才向农村、发达地区人才向民族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流动。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扩大交流任职范围,促进三支队伍之间的相互融通。加快成德绵、川南、攀西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搭建人才和智力共享平台,促进区域人才和智力融通。完善人才安全制度,对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核心技术的关键人才,实行重点保护。

    6.完善人才激励政策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业绩为导向的人才激励机制。除对能实现重大产业和重大技术突破的人才根据项目实施需要可给予事先资助外,政府奖励应更多地依据其取得的成果实施事后奖励。推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的统筹协调,稳步推进工资制度改革。制定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建立产权激励制度,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健全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推行期权股权等中长期激励办法。贯彻落实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探索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方式。完善优秀人才奖励制度,构建主体多元的人才奖励体系。实施知识性财产保护政策,完善政府资助开发的科研成果权利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主要发明人对职务发明的受益比例,制定职务发明人流动中的利益共享办法;加大政府对个人和中小企业进行发明创造的资助力度,建立非职务发明评价体系,鼓励创造知识性财产。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

    7.完善人才保障政策机制

    完善社会养老、医疗保障体系,制定完善不同地区间人员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完善党政机关人才向企业、事业单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逐步形成社会基本保险和补充保险相结合的人才保障体系。落实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人才的社会保障。在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中,优先解决青年科研人员的住房问题。完善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依法保障各类人才合法权益。

    8.完善人才投入政策机制

    逐步调整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加大人才投入力度,推动人才优先发展。完善政府人才投入管理政策,整合各种人才开发资金,提高人才投资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人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争取用于人才开发的国债资金项目和基础设施投入资金,利用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投资于人才开发项目;落实中央有关财政税收政策,提高企业职工培训经费的提取比例;落实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投资人才开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训;在各类用人单位普遍实行在职学历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单位资助制度,引导个人投资自身发展。

    (三)优化市场环境

    1.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业。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优化人才市场布局,健全人才市场体系。以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劳务市场为重点,积极培育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以四川省人才市场、成都市人才市场、宜宾市人才市场、攀西人才市场为龙头,大力发展辐射周边、带动力强的区域中心人才市场和国际人才市场;推进网络人才市场建设。大力吸引民间资金、外资投入人才市场,发展人才中介服务产业。加快与人才市场相关的技术交易、风险投资等市场建设。

    完善人才市场管理制度。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职能分开的原则,深化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打造人才交流的公共服务平台。严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各类人才中介组织的服务行为,加强人才市场执法监管,加强人才中介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和诚信体系。

    2.拓展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强化市场的供求、竞争、价格三大机制建设,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确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使其与民办中介服务机构相互补充。创新人事代理、人才派遣、人才测评、职业规划、猎头等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大力开发人才服务新产品,延伸服务领域,提升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推行通用服务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推进人才服务业的开放合作,拓展国际人才服务领域。

    3.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

    加快推进人才电子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服务网络,并实现与其他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对接。建立人才供需信息采集发布制度,加强人才信息供需预测研判,定期发布人才市场信息和重点产业人才需求目录。

    完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整合人才信息资源,建立面向社会的人才档案管理及电子查询服务系统等人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组织和用人单位提供及时便捷、内容翔实、准确可靠的人才信息服务,构建多元有序、资源共享的人才信息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市场网络信息监管,建立人才信息安全保障制度。

    五、强化保障措施

    (一)完善领导体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构建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人才工作格局,全面落实建设西部人才高地各项任务,推动人才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

    发挥各级党委在加快人才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人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切实履行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不断创新党管人才的方式方法,提高党管人才的工作水平,把各类人才集聚到全省改革发展各项事业中来。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工作职能,完善工作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确保人才工作各项部署的顺利推进。各地、各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探索建立一批“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落实党管人才原则,探索创新人才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制度、新模式、新经验。

    (二)健全运行机制

    健全党管人才运行机制,制定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职能范围,突出战略研究、总体规划、政策统筹、工程策划、重点人才和典型宣传等工作重点,创新牵头抓总的方式方法。按照权责统一、分类管理的原则,科学划分党政有关部门的人才工作职能,充分发挥其统筹本部门、本行业人才发展的作用,分工负责、协同推进各领域人才发展。

    建立人才工作社会协作机制,加强对各类用人单位人才工作的引导,使其与政府总体人才战略相互衔接,形成加快人才发展的合力。充分发挥工、青、妇和科协等群团组织及各类专业社团、行业协会密切联系人才的作用,培养人才、团结人才、服务人才,形成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化进程,适时制定《人才开发促进条例》等人才工作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构建促进和保障人才发展的法规体系。

    (三)建立考评体系

    研究制定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人才工作考核办法,完善党政“一把手”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根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提高各级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人才工作专项考核的权重。实行人才发展状况监测评估制度,建立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发展监测指标体系,将人才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计体系,逐步开展市(州)和主要行业、系统人才发展状况定期统计、公开发布工作,形成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发展评价机制。

    (四)夯实发展基础

    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的实施。各级要加强人才工作机构建设,充实人才工作力量,保障人才工作经费。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人才工作岗位上来,开展经常性的业务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人才工作者的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加强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强人才发展理论和政策研究。

    各市(州)和省直各部门要把加快人才发展、贯彻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安排,同时谋划、同时部署、同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和有关部门要依据《规划纲要》,制定实施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衔接配套的人才规划体系,并面向社会、面向人才、面向群众,广泛宣传人才发展规划,努力形成推动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研究制定人才规划任务分解方案,分年度制定实施计划,加强督促检查,搞好定期评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编辑:admin】


(微信扫描分享)